最新!25所高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北极星储能网了解到,3月1日,教育部本科专业备案审批结果显示,16个省市25所高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海电力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开设“能源服务工程”和“能源互联网
北极星储能网了解到,3月1日,教育部本科专业备案审批结果显示,16个省市25所高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上海电力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开设“能源服务工程”和“能源互联网工程”专业的院校。
今年教育部印发2021年第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公布华北普通高等学校备案审批结果的通知》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长沙科技大学、青海大学等,共25所高校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截至目前,全国17个省市共有26所高校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0年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名单
2020 2008年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拟增设一批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完善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支持京津冀、东北、长江经济带相关高校、长三角、西北等地区围绕产业需求,整合学校定位,整合学校优势,部署建设储能技术、储能材料、储能管理等新专业。
随后,教育部印发2020年第2号文件《关于公示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注册核准结果的通知》,显示专业和专业代码“储能科学工程”新增080504T(T代表特殊专业),当年只有西安交通大学增设该专业。
在此号召下,高校就储能技术推动能源革命和新能源发展达成共识积极推进储能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纷纷表示将立足储能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储能领域急需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
本专业将聚焦新能源、新储能技术、新储能材料、储能智能控制、能源安全等多个应用场景管理、军民基础产业。 ,能源管道的储能和使用全链条可以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的全方位、一体化建设,为我国能源转型发展输出复合型创新技术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
储能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教研室将主要承担储能领域的《蓄热技术与应用》、《储能电池技术》、《储氢技术与应用》等专业课程,经过五年的努力,拟增设一批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步完善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培养物理、化学、材料、能源、电气等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等交叉学科,系统掌握电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的存储与转化的先进知识,具备储能科学与工程的相关应用能力。
哈尔滨研究所
培养多学科综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储能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科学、系统和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引领能源动力及相关领域未来发展的优秀人才。此前,哈工大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哈电集团中央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储能装备与系统联合研究中心”。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储能与电力转换技术重点实验室”也入选2020年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名单。
厦门大学
未来,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院士的带领下,培养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储能产业。目前,学校开设了《储能原理与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新能源材料学》、《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能》等多门储能专业课程。能源与风电技术》等。未来,宁德时代将与厦门钨业新能源等储能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计划2021年高考后启动“储能科学与工程”招生。
天津大学
培养研发骨干企业研发团队中的关键原创储能产品和技术,从事能源前沿领域技术或系统的科学和理论研究,进而培养一批站在世界储能科学和技术前沿的技术领军人物勇于创新,具有宏观战略思维和市场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根据本博客的综合培养模式,培养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创新人才,使毕业生能够从事储能、化工工程和新兴产业。能源、新材料、分布式能源、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事储能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生产技术管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在电力、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深耕,从事电化学储能研发、设计、制造、管理等高素质人才。
重庆大学
重点培养在电能、热能、氢能、势能、化学能的储存和转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并能从事能源研究储能科学与工程 能够在相关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储能业务和技术发展的专业人才。形成“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3+1+X”培养计划。培训项目实行全流程导师制、产教深度融合、国际联合培训。
文章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clkxygcxb.cn/zonghexinwen/2021/0818/649.html